這一本書,說實在的,讀起來有點硬,看完確實花了一點時間,個人倒是建議,要是真的睡不著的話,拿來翻一翻,相信可以一夜好眠,前陣子睡不好,這本書倒是發揮了很大的「療效」。
全書除了講技術分析的那一章外,其他的我都覺得直得一讀,不是我對技術分析論者沒信心,而是,本來就是狗屁嘛。
文中談到的領先指標,其實對判斷相當有效,至少這2-30年來都是如此,但如果只是像跌個10幾趴的中小型空頭,這個指標就沒效了,在這裡講的小空頭是指美股,美國跌個10趴,台灣跌個2-30是常有的事。當然,這個指標也有miss的時候,例如1987年,領先指標中股市指數也是一環,07年底的金融風暴,10月份就已經看到領先指標大幅下挫,1987年也是,不過是成分中的股市先大幅下挫,這樣就真的變得難以判斷了。
自從雷根總統開始全球化的政策之後,每一次的空頭循環,都不是由於消費面的衰退開始步入空頭,而是從金融面的無止境槓桿開始,我無意去說這是好是壞,反正總有好幾億人跟你看法不一樣,不過,我相信這應該會讓將來領先指標這一塊,變的更難以判斷多空,不過這不是我要擔心的,美國人會想辦法,讓這個東西變的更完善。
文中談到經濟、通澎,乃至於央行的關係,其中,利率政策在網路泡沫後開始有了一點變化,FED升降不一定是落後指標,甚至可能是同時性指標,因為變成了測試景氣的溫度計,或者是說空頭或多頭的循環因素越來越複雜,全球化後牽連的更廣,利率政策未必立即反應,還會跟其他錯綜複雜的經濟活動有高度相關。
債券是我最不懂的東西,文中對債券的描述,值得一看,基本上美國國債在空頭市場有避險的效果,所以空頭會上漲,其他的債券幾乎跟景氣多空沒有關連,甚至,還可能同步,原因很簡單,因為要去槓桿。所謂空頭投資債券根本是沒有根據的說法,過去的例子不在少數,債券也是會賠死人的。
這本書多空的循環以及相互關連的原因有很完整的描述,要不是太枯燥,真的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不過專業而且論述完整的財經書籍好像都是如此,總比起一些大師級的教妳怎麼破產比較快,還是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