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危機隨著俄國司總統普丁宣布撤回軍隊,稍微緩和,但卻突顯了新興市場「地緣政治風險」和動盪不安的本質。《TIME》專欄作家芙洛夏(Rana Foroohar)指出,新興市場劇烈動盪不是近年來無中生有,其根本原因,在於快速衰退的經濟。
受到俄烏兩國緊張情勢升溫影響,俄國股市前(3)日盤中狂瀉11%,匯率也重貶至歷史新低。然而,芙洛夏指出,早在烏克蘭衝突之前,俄國經濟就已經殘破不堪。俄國以出產石油為大宗,其產量佔全球11%比重,然而去(2013)年俄國經濟成長率僅1.5%,以當時石油每桶價格約為100美元上下來看,成長相當低落,今年恐怕甚至達不到1%。
俄國僅是新興市場悲慘命運中的一環。近年來,「金磚五國」光環慢慢黯淡,俄羅斯、巴西、南非等市場,不僅經濟成長緩慢,甚至比已開發國家表現還糟糕,實在有違「新興」(emerging)這個稱號。
最大的原因是什麼?芙洛夏表示,就是因為新興市場最基本的經濟成長模式已經瓦解。摩根士丹利證券新興市場主管夏馬(Ruchir Sharma)指出,10年前,俄國總統普丁、巴西總統盧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都打著實用主義的口號;他們本應是改革家, 2007年新興市場的快速發展,似乎也證明了他們的實力。
然而,輝煌的年代已落幕。這些過去的改革者,變成了政治強人,所帶出的,是經濟成長衰退、資本大量流出。新興市場的悲歌,連中國也逃不過新興市場悲哀的命運。中國不僅經濟成長快速下滑,還有信貸泡沫、債台高築的問題,和2008年金融海嘯前的情勢類似。夏馬表示,很像新興市場過去10年快速衰退的故事,和1980年日本經濟泡沫、1990年網路科技泡沫的翻版,都是快速飛漲後,快速滑落。
原本湧入新興市場的資金,將快速撤出,回流到高報酬的美國,使得美國藍籌股和債券在全球市場動盪格局下,看來較為安全。若新興市場無法戒掉對資金的藥癮,且無法接受量化寬鬆正在穩步退場的事實,未來的道路將持續動盪不平。
熟悉國際總體經濟的過程中,越來越讓我不致於成為一個井底之蛙,再俄國攻打烏克蘭的同時,國內有多少媒體評論,真的是不分黨派的在那邊數落歐盟與美國是如何的紙老虎。
實際的結果,恐怕不是國內這些水準的媒體所能夠了解,我相信也一定還有一大部分的人繼續在那邊歌頌新興市場無限美好的未來。
這個世界上任何的政治與軍事強權,要在世界發揮影響力,不是你有多少顆飛彈跟大砲。歷史證明,強大的經濟力當後盾,才是喊水會結凍的硬道理。
這些年中國所展現的國際實力,並非因為他有核彈,有13億人口,或是他是否土地夠大,真正的原因在於,他們有錢了...
同樣的道理,在這兩三年逐漸拿回全球經濟掌控權的美國及德國等,也會在將來讓這些依然認為新興市場多了不起的井底之蛙們大吃一驚。
我這幾天看過了數篇評論德國、日本如何受制於俄羅斯的能源進口,美國反應措手不及以及俄國吃定西方國家等評論,我想說的就是,如果俄羅斯真的有大家想的那麼厲害,烏克蘭應該是人人有錢天下太平,怎麼會有動亂呢?
最後,人不管有多少的情緒,不要跟自己的錢過不去,不管你愛不愛,美國重新掌控全球經濟已經是事實,未來幾年,只要是他想管的地方,反對者只能剩下那張嘴巴跟他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