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加速進行,中國大陸與南韓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即將完成,而台灣卻停滯不進,具有影響力的華爾街日報以「台灣自甘落後」為題的評論,對台灣發出警訊。
華爾街日報(WSJ)日前刊登「台灣自甘落後」(Taiwan Leaves Itself Behind)評論,副標題為通過與中國大陸的協議是多元貿易的第一步。這篇評論全文如下:
「台灣領導人多年來警告經濟孤立有害國家競爭力,現在,他們最擔心的情況可能已經成真;而抗拒更自由貿易與經濟改革的後果,會越來越明顯可見。
大陸與南韓今年稍晚打算敲定的自由貿易協定,將賦予大多數南韓產品零關稅進入大陸的優惠。由於台灣與南韓都將大陸視為最大貿易夥伴,出口商彼此激烈競爭,如果陸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會對台灣帶來問題。
台灣出口商品,從石化、鋼鐵、紡織到機具,5成到8成與南韓出口商品重疊。
根據經濟部,若陸韓照預定簽訂協定,台灣對大陸的出口,約有2%至5%會被南韓商品取代。而平板與機具商等利潤微薄的企業,將會在價格戰中敗下陣,被踢出大陸市場。
與此同時,台灣去年與大陸最新的服務貿易協議卻受到學生領導的「太陽花運動」影響,導致法案卡在立法院而停滯不前。
示威民眾憂心,簽訂服貿之後,企業可能越來越仰賴大陸,台灣有被大陸吞併之虞。
台灣與大陸兩個經濟體緊密相繫,是無庸置疑的事實。台灣對外投資中,有8成是對大陸投資,出口商品中,也有4成前進大陸,但設立貿易與投資障礙不會解決這種問題。
既然大陸是全球供應鏈不可分割的1部分,台灣繼續施行兩岸貿易壁壘,只會傷到自己。北京也說過,台北若不先對大陸自由化,將杯葛台灣在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等多邊協定的參與;弔詭地,台灣想不那麼仰賴大陸,還得先穿透北京。
台灣在多邊貿易方面已有些許進展,過去1年與新加坡和紐西蘭簽訂協定,這些協定雖受歡迎,但相關貿易額1年卻不到300億美元。而根據經濟部,陸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將威脅到高達490億美元的台灣出口。
通過目前陷入僵局的服貿協議,將為貨貿協議鋪路,也將顯示台北有能力通過與落實已簽訂的貿易協議。
與此同時,台灣也開始放寬國內經濟,以符合TPP的改革要求。TPP目前有12國參與,占全球4成產出。台灣或南韓目前都未參與協商,但都有意加入。
南韓已和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也有利他們加入TPP。如果台灣改寫過時的規定,放寬投資限制,不僅能增進國內競爭力,還能顯示台北對加入TPP是很認真。
台灣的立法委員有機會利用本週特別會期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接著讓服貿過關。在鄰國陸續解除貿易障礙的同時,如果台灣不能跟進,將會更趨孤立。」
這則評論一出,按照台灣人崇洋媚外的性格,難免又被一堆人拿來說嘴自譽為先知,實際上媒體就是媒體,文字寫成英文甚至是火星文的媒體也不會比較高明,事實上它永遠也不能取代經濟專家,更何況10個經濟專家有11種意見。
其實只要細細審視服貿條文,了解一些來龍去派,每個人心中自然有定見,這種文章是不是垃圾也一目瞭然,我只想問幾個問題:
站在中國的立場,為何福貿只針對金融業開放「海西特區」?又為何台灣的金融業者去當地無法與他們的金融業者合作,而只能跟這些年來快要把中國金融搞垮的「影子銀行」合作?為何中國只開放房地產泡沫最嚴重的海西特區給台灣經營?在中國也被限制不能承做外匯,只有人民幣業務的台灣金融業如何避險?
總歸一句話,中國是不是想把他自己的房地產泡沫無法解決的地區倒給台灣?其實很簡單,要是我是中國政府,我也是去解決北京跟上海的房地產泡沫問題,剩下的能夠騙白痴進來就騙。以台灣的經濟規模,吃下中國的房地產泡沫,自己還剩下多少口氣可以喘?
還有文中講的tpp,一個不是tpp的會員國可以阻止別人加入tpp?更別提美國早已經設定了中國無法加入tpp的條件,近期希拉蕊提到甚至連匯率都要納入tpp談判,如此一來,中國早被美國擋在tpp的大門之外。這篇文章講的tpp,簡直比台灣一部分鄉民還要更沒有水準!
其實我看來,比較像是某官方的英文翻譯,因為文章講到的這些,跟幾個月前聽到的有不一樣嗎?只不過變成英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