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匯率政策不能只看一面

【經濟日報╱社論】

最近國際經濟情勢不安,各國匯率也出現大幅波動,我國中央銀行的匯率政策因而受到各方高度的關注,甚而遭到升值太多或阻升不阻貶的矛盾評價。實際上,各種政策都是有利有弊,不能只看好或壞的那面來決定或評論政策。

匯率對我國這種小型開放經濟體是極為重要的經濟變數,影響層面很廣。然而,很多人卻常只由一個層面來提出對匯率問題的主張;在此特別指出幾個須同時考慮不同層面的問題,以供央行和各界參考。

經濟學上分析匯率問題的學門主要是國際金融,開創這學門最重要的兩個學者米德(James Meade)和孟岱爾(Robert Mundell)都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國家經濟的平衡包括外部平衡(External Balance)和內部平衡(Internal Balance)兩項,而且兩項平衡相互關聯,經濟政策不只要兩者同時考慮,同時要有適當的政策搭配(Policy-Mix)。但是,不少對匯率政策的爭議卻常缺少這種整體或兼顧不同層面的想法。

有人說我國出超這麼大,所以新台幣不該貶值。這種主張由外部平衡也就是國際收支的平衡來看就算是對的,但也不能忽略新台幣升值可能使出口減少而進口增加,進而使國內生產減少而失業率上升的效果,也就是升值對內部平衡所造成的衝擊。我國的出超雖然不小,但我國目前的失業率也不低。今年前九月失業率為4.43%,已低於去年同期,但長期看來仍屬高水準;尤其,政府僱用人數仍比2007年多出10萬人,顯示可能有10萬人是靠政府的短期就業措施在維持工作,若拿掉這些短期就業措施,現在的失業率可能在5.3%以上。這種情況若讓新台幣升值,將使失業問題極為嚴重。

此外,由於我國近年政府赤字和負債大增,依審計部的警告,用國際標準計算的負債對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已達45%,超過40%的法定上限。因此,政府已沒什麼能力藉財政政策來降低失業率及追求內部平衡。所以,匯率政策已不能只追求外部平衡,而不考慮其對內部平衡的衝擊。也就是因為內部平衡的考慮,大部分國家目前都比較偏愛讓自己的貨幣貶值。

反對貶值或主張升值的人士也用正義和所得分配來反對貶值。有人說,貶值使廠商獲利而出國旅遊的人卻要付更多錢,所以不符正義。這種說法也忽略了升值對勞工的傷害。在大部分時候,失業的增加都是對所得分配及社會正義最不利的衝擊。政府實在沒道理為了讓出國玩的成本低一點而讓更多人失業。正義要優先考慮最弱勢的人,而非出國旅遊的人。

也有人說中央銀行未把過多的資金完全沖銷,銀行資金過多,央行卻有鉅額盈餘,乃是「肥了央行,瘦了銀行」,所以也是不公平。但銀行盈餘是相關人員和股東分掉,央行盈餘卻是繳交國庫由全民共享,所以「肥了央行」之說不公平。特別是近年政府赤字增加太多,若非央行盈餘繳庫超過1兆元,我國早已超過舉債上限,政府可能在2009年就遭遇沒錢可用的財政危機。因此,先不論國家財政依賴央行盈餘或所謂鑄幣稅是否恰當,在我國財政問題未能改善前,要央行把盈餘用於購買更多存單等方式移轉為銀行盈餘是不恰當的。此外,央行購買更多存單以降低銀行放款壓力,也可能因放款減少而降低國內總支出,從而使出超或外部不均衡的問題更惡化。

上述分析顯示,匯率問題涉及許多層面,限於篇幅還有其他層面及配套政策未論及。因此,央行和各界都應以更謹慎虛心的態度,將各重要層面和政策同時考慮,才能做出符合全民最大利益的整體政策判斷。

 

GDP的組成包含4大項,淨出口,民間消費,民間投資,政府支出,阻升不可能只影響淨出口,然後對其他完全沒有影響,台灣是一個缺乏天然資源的國家,阻升新台幣對民間消費跟民間投資只怕不見得是什麼好事呢,尤其是那些大搞規模經濟的廠商,其負債與資產都是多的不得了,人事成本的支出可能還遠小於設備和廠房的支出,除那些已經攤提完的廠商,阻升新台幣可不見得有什麼利益。一味倒向出口商的匯率政策,只是證明了這個國家的產業轉型、消費轉型、貿易轉型的失敗,不知道有什麼好安慰的。

把新台幣升值跟失業率上升畫上等號,這樣的經濟學理論還真是創新的發明,經濟日報算是可以得諾貝爾經濟獎的貨色嗎?美元貶了十年了,怎麼失業率這麼高?我看是美國政府的統計有問題,他們的失業率是0.9才對...XD。

GDP的組成當中很多是環環相扣的,民間投資與淨出口就有很大的關係,把新台幣升值看成是只有有錢享受的人才能受惠,而不去正視央行阻升新台幣的過程中,在市場上本來不應該被釋放卻被釋放出來的大量貨幣,會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恐怕才是太過簡化問題的核心,金融風暴至今已經三年多的時間,相信大部分金融市場的玩家經過這次洗禮都知道超額的貨幣供給會造什麼後果。FED在QE政策的結果,造成的是大量的貨幣流通進入房地產與原物料市場,各位的日子是否有比金融風暴之前更好過?這就是超額過幣供給造成的結果,央行阻升新台幣的過程中,亦同樣造成超額的貨幣供給,其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啟可用雙重標準視之?

台灣政府的財政政策,是否無法做良好的調整,相信大家心知肚明,別把政府負債增加視為一種必然,那只是政客的藉口,各位看官大可以去看看在許多負債成長率低,甚至是政府擁有財政盈餘的國家,其國家的經濟狀況,是否比那些政府財政持續惡化的國家好的太多,央行大可不必扮演財政救世主的腳色,如果需要,那也是政府的無能,關這些被剝奪購買力的市井小民什麼事?只因為他們不長眼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不左不右的投機客 的頭像
    不左不右的投機客

    沒有好球不出棒

    不左不右的投機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