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在自由時報的讀者投書中看到這個標題,剛好最近看到台灣政府所做的,心理真的是頗有感觸,於是也對自己的文章下了這樣的標題,當然,細看投書中的文章,這些投書人所想要表達的跟我完全是不同的兩回事。他們感觸我就不評論,純粹想寫我自己想說的。

按照財政部的說法,以及會受證所稅影響的人來看,這個稅開徵,其實課不到什麼,誠如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先生說的,花這麼大的社會成本,課少少的一點,政府應該算算成本,雖然我其實也很想說,郭董,您這麼大的營收,毛利跟營業利益這麼少,是不是也應該算算成本?

這個稅額的開徵,影響的人數跟金額其實不大,既是如此,我實在看不出來跟台股的關聯在哪?我覺得劉大部長說對了一句話,「現在台股資本市場跟20年前已經不同」,除此之外,他的表現我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值得歌功頌德之處。

講這麼多,我直接入提,這個政府的運轉,太過於聚焦在證所稅的議題上面了。台灣現在的出口產業面臨嚴重的挑戰,3D1S的產業耗盡龐大的金融融資支撐,污染了土地,呈現出來的賺錢能力卻讓人不敢恭維,我們看到政府一次次掠奪農地,卻成就了污染的賠大錢產業,製造一大堆的呆帳黑洞,那麼這一切,到底是為什麼?我們的掠奪農地創造科學園區的政策,是不是要做一些調整?

再來,美國正在掀起一波全球科技產業的新革命,姑且不論這個新革命能不能成功,這個全球經濟火車頭正在做的產業轉型,絕對是動見觀瞻,台灣過去高度依賴電子硬體製造的經濟型態,勢必會受到嚴重挑戰,未來以wintel為主的pc跟nb零組件相關廠商,將首度面臨過去幾年從沒愈過的低成長,甚至是負成長,這龐大的硬體產業供應練,是否因為需求的「改變」,開始進入恐怖的殺價淘汰賽,這中間牽涉到的上市櫃公司產值,資本額以及負債,我已經沒有能力去估算了。這個年代還想要存活下來的原始廠商,如果公司不做業務型態的改變,那就想辦法把你的東西做到第一,因為,體質越差的公司,越早會被淘汰出局。

看看南韓,回過頭來想想台灣,下一個新世代的產業興起,台灣的代表是什麼?韓國人沒辦法在軟體創新上跟美國人對抗,那他們就把規模經濟給做到極致,我們有辦法嗎?日本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於是,他們覺得沒救的,就乾脆賣給外國人,還有救的,需要靠規模跟市佔支撐的,政府出面,乾脆直接併一併,可是,我們現在在做什麼?我們在討論證所稅的議題,以及牽拖跟股民賠不賠錢根本無關的證所稅,甚至連總統都需要出面講一下證所稅,而不去討論下一步的經濟該怎麼走。

日本因為沒跟上90年代的網路榮景這般列車,這個經濟體蕭條了20年,同樣一句我說的話拿來套用;「人生有幾個20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不左不右的投機客 的頭像
    不左不右的投機客

    沒有好球不出棒

    不左不右的投機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